在初唐诗人中,与晋酒有莫大关联的,要数山西籍诗人王绩和王维。

王绩(585年-644年),字无功,隋末唐初时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县)人。早在隋炀帝时,王绩曾以家世被举荐入官,供职秘书省。但王绩人十分嗜酒,对仕途并不在意,故而不久即遭弹劾。丢了官后,王绩归家乡,常与文人隐士把酒言欢。他曾感叹“网罗在天,吾且安之。”唐初时,王绩再度被征召,以原官待诏门下省。但王绩性情旷达,嗜酒如命。当时,按朝廷惯例,每个京官每日配酒三升。而王绩酒量颇大,非比常人,官府还因此破例为他给酒一斗。他也因此被称为“斗酒学士”。

贞观初期,太乐署史焦革善于酿造美酒,王绩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,他主动请求降职,到焦革府上做了一名家丞。尽管这一举动颇为引人侧目,但获准后,他还是欢天喜地的去了。后来,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,无人供应好酒,他于是弃官还乡。回到东皋后,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《酒经》卷;又收集杜康、仪狄等善于酿酒者的经验,写成《酒谱》一卷。在所居之东皋,为杜康建造祠庙,并把馈赠过美酒的焦革也供进庙中,尊之为师。他还撰写了《祭杜康新庙文》以记之。

王绩因对现实不满,最终走上了隐居之路,但凡是有人以酒邀请,他无不欣然前往。其《醉乡记》、《五斗先生传》、《酒赋》、《独酌》、《醉后》等诗文,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“酒家之南董”。何谓南董?这是指两个人,一个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史官南史、一个是晋国的史官董狐。这是两位不畏强权,不惧生死,敢于直面史实的史官。王绩被誉为酒家南董,已经是相当高的评价了。王绩当年喝过多少酒,到什么地方喝过酒,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查考,但隐居故乡山西,以他的家世,痛饮家乡杏花村美酒应该是不会错的,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。关于这点,从他留下的诗作中,就可找到明证。他的《过酒家五首》中,有这样的诗句:“竹叶连糟翠,葡萄带曲红”。他所描写的酒,正是当时并、汾出产的竹叶青酒和葡萄酒。他似乎对竹叶青酒情有独钟,竟不由自主地在诗中呤道:“浮生知几日,无状逐空名。不如多酿酒,时向竹林倾。”

在山西籍的诗人中,盛唐时期的王维要算比较另类的一个。他是山西祁县人,字摩诘,名字合之为维摩诘。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,是著名的在家菩萨,意译以洁净、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。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。王维的父亲早年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汾州和蒲州小吏,因而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河东度过的。十六七岁时,王维怀着建功立业的愿望,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,并常常与一些和他年龄相仿、意气相投的青年才俊聚在茶楼酒肆高谈阔论,吟诗唱和。在这些人中,他以才气、酒气、英气均超人一等而渐为少年游侠之冠。也因此引起了朝廷的注意,得以步入仕途。从王维的这一段人生经历中不难看出,少年的王维不仅才气过人,酒量也乏人比肩。虽然他的诗中很少提到家乡汾州,也没提到过闻名大唐的汾州乾和酒,但他饮酒的豪量,应当不是在长安练就出来的。

说王维另类,当然也不是空穴来风。他是盛唐时期“山水田园派”诗人的代表人物,他的诗句被苏轼高度赞赏,称之为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,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”。山水田园派是陶渊明、谢灵运的后继者,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,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。但王维不仅不“隐”,一生都没有摆脱官场的诱惑。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“当代诗匠,又精禅理”,号称“诗佛”,可见他应该是一个虔诚的信徒,清心寡欲,一心向佛。但他偏偏喜好美酒,在同辈中有“酒神”之称。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另类。不过,无论矛盾也好,另类也罢,王维无疑是一个真性情的人。每当读到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一种浓浓的友情,一种无限的悲凉,更会从读诗人的心底里升起,并久久地挥之不去。